当前位置: 首页>>江理新闻>>正文
【学思践悟二十大】从城乡规划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基本特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专业发展的思考
日期:2023年03月27日 09:02  点击次数:

□ 建筑与设计学院 黄颖敏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在首次提出中国在20世纪内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小康水平。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等学校是深入贯彻党的政策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空间载体和平台机构。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肩负着面向世界前沿,面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这些国家战略和使命任务主要落实到各个学科和专业上,这也是国家推动“双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主要原因。

城乡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城乡规划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从1898年,城市规划的提出,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立,城市规划就是作为一项社会改革运动而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问题。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诸如农业、工业、商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

二、城乡规划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尽管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然而资本逻辑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主导不仅造成难以遏制的两极分化,而且导致财富创造与人的发展相背离。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沃斯认为城市性是现代性最深刻的表现形式,因为它带来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转变。在现代性哲学思潮影响下的城市理论及流派主要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深刻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城市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界迎来了研究范式百花齐放的时代,其重点关注各种正规与非正规制度在塑造资本主义空间中的作用,并作用于城市性的形成。然而,当代城市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分关注全球北方的城市研究,而忽略了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全球南方的城市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理论难以解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现象,21世纪初,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城市规划系城市研究学者基于过去40年全球南方城市研究的理论总结,呼吁重点关注全球南方的城市研究,并认为未来城市理论将在这些新的地理空间中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样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基本特征。

三、城乡规划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且城市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巨大的人口规模、社会的异质性和人口高密度,这三个特征共同作用导致了城市性和现代性的形成。城市化不是个人向一个地点的集中,而是上述三个特征在城市的集中体现及社会关系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据联合国人居署预测,至2030年世界上6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世界新增人口的95%将生活在城市中,而全球南方将占到世界城市人口的80%。在中国,2022年全国总人口已达14.12亿人,城镇化率为65.22%,有19个城市群,7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人口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14个。虽然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城市化是20世纪的奇迹之一。但是,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关注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于未来丰富世界城市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应表现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地理空间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制度作用下世界逐渐形成了非均衡的发展格局。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实施了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边缘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边缘地区建立“增长极”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和流行的政策工具。在中国,党的二十大继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试图通过挖掘边缘地区的发展潜力与提升发展质量,为创造不同的区域发展路径提供制度保障,最终达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21年,国务院继续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批复《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

二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应表现在人民获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之上。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城乡规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构、密度等前提配置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等级,以保障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一样,现代城乡规划从单维度的关注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了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空间的规划,涉及的范围更加的多维和综合。中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城乡规划专业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振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参与规划选址、产业策划、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中国的规划体系进行了“多规合一”的多年探索,随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正式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时期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和治理的基本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在经过多年理论、技术与实践的积累之上,基本完成了从城乡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任务转型,能够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乡村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工作,尤其注重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建立以来,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和平发展能够实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与对外贸易,使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截止2021年全国共有230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69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数千家工业园区、自贸区、保税区等产业园区。正是这些产业园区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助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产业园区的规划选址与设计,提升融合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和平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现代化道路。

四、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为核心,立德树人为使命,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责任,推进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汇聚学科发展前进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氛围。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专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主要在科学研究,并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省域副中心建设中都能发挥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学科的发展还需要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既要做到脚踏实地,也要做到仰望星空。

三是找准自身定位。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开办较早,距今已有23年的办学历史。但是在多年的办学过程当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比学校其他传统优势专业,对学校提出的建设服务区域最具贡献度大学的发展目标还相差较远。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加强学习,办出特色。进一步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服务定位,切实为地方和行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是进行课程改革。当前的城乡规划专业已经进入到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亟需吸收地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这既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城乡规划专业应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中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五是“政产学研”模式探索。探索“政产学研”模式引入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发展之中,其核心是与地方推动“党建联建共建基地”“城乡规划课程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新时期新征程中,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苏区振兴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就一定能取得进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



上一条:我校第三十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器乐、戏曲大赛圆满落幕
下一条:我校与新疆有色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